全国共有10个省、市已启动捐献工作试点,成都市民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认知度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8月2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在上海联合宣布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全国共有10个省、市启动捐献工作试点。昨天,参加了有关会议的四川省红十字会宣传部长丁地禄表示,在国家关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指导方案出台并成功实施后,四川将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开展器官捐献工作,最快一年后,将建器官捐献接收单位。
试点成功后 省红会可接受捐赠登记
今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商定首先在天津、辽宁、上海、浙江、山东、广东、江西、厦门、南京、武汉等10个省、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和器官分配试点工作,这使得器官捐献的相关问题再一次引起社会关注。
“省红会每天都会接到咨询捐献遗体、器官的电话。但我们无法接受登记,也没有推荐的地方。如果这次为期一年的器官捐献试点成功后,省红会就可以接受器官捐赠的登记了。”昨天,曾赴上海参加会议的丁地禄说,我省虽然未在试点名单之内,但已将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列入工作日程。
在国家关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指导方案出台并成功实施后,将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器官捐献工作。在现有遗体、角膜捐献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有专门的人体器官捐献委员会来领导工作,其中下设的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将设在各省级红十字会。省红会作为第三方参与器官捐献的宣传引导、志愿者登记、参与器官分配、捐献过程的服务及之后的缅怀等工作。”
比例达到80% 患者因等不到供体死亡
“我们非常赞成国家建立器官捐献体系!”昨天,正在华西医院陪同丈夫等待肝脏供体的一位家属激动地说,她的丈夫在医院一直等待肝脏供体,却一直没有消息,“我们真是度日如年!”
“病人已经依靠呼吸机来维持生命,如果迟迟等不到供体,后果不堪设想。”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严律南说,仅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每个月就有40-50名患者等待合适的肝脏供体进行手术,但供体却非常稀缺。每月只能实施10余例手术。“大多数患者都因为等不到供体而死亡,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80%。”
“化成一堆灰,还不如救人一命。”市民林女士今年70岁,是省红会的“资深”志愿者,她一直希望在自己“百年”后,将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她说,她知道捐角膜、骨髓和遗体需要找红十字会,捐献器官却不知道找谁,“我找过红十字会,人家说没有这个项目”。
据了解,尽管我省已有多个医疗机构和移植中心通过卫生部审核,获得了器官移植资质,但器官的来源主要还是限于直系亲属和配偶,而且供体年龄一般限制在18岁至60岁之间,而像心脏这类不可损伤器官也限制了亲属供体的来源。
远超其他城市 成都人捐献认知度高
在国家将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的消息公布后,有多位医学器官移植专家呼吁修改现有死亡标准,希望确认“脑死亡”标准,以便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前能将捐献者的器官摘除用于移植,从而避免捐献的器官因缺血而质量下降的情况。
对此,丁地禄表示,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仍将坚持原来传统的“心脏停止”死亡标准。“这一点很明确。”他说,对于“脑死亡”标准,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因而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会议在讨论建立器官捐献体系中,并没有涉及“脑死亡”标准问题。
丁地禄表示,现在申请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众多,而有意愿捐献器官的志愿者还非常少,最为紧迫的是转变公众的传统观念。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公众对器官捐献的知识相对匮乏,因而很多人可能对器官捐献的观念一时难以接受。可喜的是,成都市民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认知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据成都市红十字会组宣部长张建华介绍,精神文明办的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市民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认知度超过了50%,远远排在其他城市的前面。
器官捐献自愿 直系亲属必须签名同意
在遗体捐献、角膜捐献中,虽然到红十字会登记捐献的人并不少,但经常会出现捐献者本人或其亲属反悔的情况,致使捐献难以真正实现。“无论是遗体捐献、角膜捐献,还是器官的捐献,都要坚持完全自愿的原则,并且捐献人的所有直系亲属也要在自愿的情况下签名同意,缺一不可。”丁地禄说,在做相关登记的时候,不仅需要捐献者本人同意,还需要捐献者配偶和子女的签字认可。丁地禄还建议有捐献意愿的志愿者,应该持谨慎的态度,特别是事先要与家人做好充分的沟通。
“让捐献者的价值得到体现,也是种人文关怀。比如一块纪念碑或一座纪念林园。”丁地禄说,省红会眼库也一直在研究如何纪念捐献者,和为其家属提供可以缅怀亲人的方式和地方。
□新闻链接
省红十字会和市红会已经分别开展了角膜捐献和遗体捐献的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全省接受遗体捐献报名申请700余人次,实现捐献30余人。眼角膜捐赠登记500余人次,使50余人重见光明。但省内尚未开展器官捐献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