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殡葬协会    
< a href=" ">注册   |   < a href="checklogin/">登录           

辽宁省第87次海葬在锦州市举行 -火狐体育官网在线登录

2010-04-26 02:59作者/编辑: 四川殡葬网 来源:锦州日报阅读次数:159

        丧葬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在丧葬活动中,一直固守着“入土为安”旧的传统观念。如今,海葬作为一种文明的丧葬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参与。伴着和煦的海风,将骨灰撒向大海,融入碧水蓝天,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29位逝者的骨灰,伴着花瓣,和着泪水,被缓缓撒入大海。这是4月22日我市第11次、全省第87次海葬活动的现场。白云缓缓,如同一颗颗眷恋而哀伤的心灵;海鸥低旋,吟唱着无尽的思念与祝福。
魂归碧海 情意永存
上午9时,亡者亲属护着亲人的骨灰,捧着一束束鲜花,带着逝者的遗愿,来到笔架山海边,参加由市民政局举办的海葬活动。简短而庄重的告别悼念仪式后,他们缓步登上“锦笔长青号”海葬船。
海葬船仿佛知道人们的心意,缓缓驶入指定海域。在长鸣的汽笛和深情的哀乐声中,这些来自锦州、阜新及市内各县(市)区的人们伴着和煦的海风、搀着双鬓斑白的老人,在船舷两侧纵情洒泪,目送亲人魂归碧海,期待逝者的灵魂在自然中回归安宁。
看着亲人的骨灰伴着花瓣渐渐消逝在飞卷的浪花中,人们都在低声哽咽着。
值得称道的是,我市首例骨灰撒海者的亲属再次来到海葬现场。细问之下,才了解原委:1999年4月3日,冉振铎老人按照老伴遗愿,带领子女将老伴骨灰撒入大海。此后,每到清明,老人都会和子女来到海边祭奠亲人。11年后,冉老去世,他的遗愿依然是“参加海葬。为后人留下一方净土”。于是,冉老子女带着老人的骨灰再次来到大海边,为老人举行海葬仪式。
移风易俗 社会接受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晋代陶渊明期待魂归自然的思想越来越被现代人所接受。海葬,作为一种文明、简朴、有品质的殡葬模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参与。参与者已从城市居民发展到农民,从知识分子发展到普通群众,从市内发展到市外,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地域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父亲从小在海边长大,最大的心愿就是要长眠在大海,让海浪永远陪伴他入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逝者亲属说。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市民赵女士说:“海葬不占用土地,不污染环境,想去看看直接上海边来就行了。关键是家里的老人们也能够接受才行。”很多市民也都纷纷表示能够接受海葬。“生者都在提倡无碳环保生活,逝者也应该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张大姐这样表达着亲人参与海葬的想法。
据了解,从1999年我市第一次举行海葬开始,迄今为止,已有近400具来自市内及周边城市的骨灰被撒入大海,千余位逝者亲属参加了海葬活动。为帮助市民树立“绿色殡葬”的观念,我市还于2005年组建了辽西第一艘骨灰撒海专用船——“锦笔长青号”,今年这次海葬活动更对低保户和困难群体给予了相应的减免收费政策。“锦笔长青号”船主介绍,每年都有人自行找到他,为亲人单独举行海葬仪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30多具骨灰由家属自行撒向了大海。
情系大海,回归大海,让心灵在大海中诗意栖居。百年之后,葬于大海,重又回到了人类生命起源的地方……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归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