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殡葬协会    
< a href=" ">注册   |   < a href="checklogin/">登录           

中国消费者报:树立殡葬新风需要积极引导 -火狐体育官网在线登录

2010-12-13 10:11作者/编辑: 四川殡葬网 来源:中国消费报阅读次数:147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殡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倡导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成为新规一大亮点。《办法》规定,采取深埋、树(花坛、草坪)葬、骨灰撒葬等不占、少占土地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式安置骨灰的,由民政部门予以奖励(据11月19日本报a3版报道)。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殡葬改革,初步实现了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的转变,现在多数城市已实现比较高的火化率,但是在葬式的选择上,由于受传统“入土为安”观念的影响,占地的墓葬仍然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墓葬用地需求和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提倡不占、少占土地的绿色殡葬,成为我国第二次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

  绿色殡葬主张回归自然,主要葬法包括树葬、花葬、草坪葬、江葬、海葬等,骨灰深埋地下或抛洒江海中,地上不留标记物,以树、花等代碑,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些新型的殡葬方式有益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在一些地方推出已有数年,却一直只能充当微不足道的配角。这其中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也与相关部门和单位更加重视能获取丰厚经济利益的墓葬,对绿色殡葬宣传推广不力、管理粗疏有关。

  改变延续千年的墓葬习俗,殊非易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武汉市提出由民政部门奖励采用绿色殡葬方式的市民,就是一种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人们选择绿色殡葬,是为整个社会和子孙后代节约了土地资源,也是在移风易俗中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机构,理应对这样的选择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的金额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导向,表达了政府的赞赏和感谢之意,能给主动放弃传统墓葬习俗的逝者家属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

  当然,推广绿色殡葬,仅仅靠奖励恐怕还不够。相关部门应该广泛听取民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新型殡葬形式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比如,以设立公共纪念碑的形式为绿色殡葬者留名,在清明时节举办隆重的公祭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消除一些绿色殡葬者的亲属无处凭吊的尴尬,满足人们追思悼念的情感需要。笔者相信,只要组织有力、措施得当,厚养薄葬的理念一定能在我国逐渐深入人心,绿色殡葬的方式也一定能为更多的老百姓所接受,最终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