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殡葬协会    
< a href=" ">注册   |   < a href="checklogin/">登录           

生态城殡葬环节初探: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 -火狐体育官网在线登录

2011-02-25 10:12作者/编辑: 四川殡葬网 来源:中国环保网阅读次数:137

        人是什么?什么是人?人从那里来?人到那里去?什么是活人?什么是死人?生的意义在那里?死的归宿是什么?对这些简单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对人来讲就没有停止过,也没有统一过。正因为此,人类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

生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但生有何欢,死有何苦,人们同样不能确切的被告之。人们即不能控制自己何时生,也不能控制自己何时死。生死这两件人生最重要的事,都不是人自己安排的,是在一种无奈中被动的接受的安排。是谁安排了这一切,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人们还不能有信服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今天实证主义科学体系还不能证明灵魂的存在,也不能证明灵魂的不存在,更不能证明灵魂存在的形式。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明天生活的美好向往成为人们生存的动力,是人类对肉体与灵魂的认知成为了人类信仰的源泉。这种对未来的状态的未知性,特别是对死后状态的不确定性,给了人们对死后的状态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就产生了众多的对死后遗体的处理方法。

无论人们多么厌恶和畏惧死亡,人们都不可能回避它,没有人能逃脱死亡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死亡代表着人的生活在地球上的终结,是每一位活着的人情感所不愿接受的残酷事实。中国人意识中受到中国五千年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事死如事生”、“孝道”、“天堂”、“地狱”、“灵魂不灭”、“转生”与“轮回”的种种认识,使传统的中国人对死的重视甚至大于生。生物学的角度看待死亡问题,死亡只是灵魂与肉体分离,而肉体将安照物质不灭的原则,成为尘归尘土归土的生态循环中一个部分。正如马克思说过:“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情的和对象性的存在物,和所有动植物一样,有他们在自然界中的合理的位置,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节。”而灵魂将安照信息永存的定律,进入信息与精神的轮回之中。也就是说,人类作为智慧型动物,只有从人类意识与生物学双向考虑,才是人类灵魂和肉体的出发点和归属地。

1生态葬法提议背景

无论人活着还是死亡都会存在于地球,人类不过是是自然规律下的微小产物,自然界中自然循环组成部分。人类对于自然认识的高度尤为重要。唯一的地球在人类无知破坏下满目苍痍。据瑞士再保险公司指出2010截至11月30日,有近26万人死于天灾,2009年则为1.5万人。这些惊人的数据足以让人们警觉,地球以自然灾害的方式向人类敲响警钟。生态还是死态,最终心态却是关键(张文波,2010)。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向人类都处在活着还是灭亡的转捩点。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生物都应遵循生态规律。目前的地球自然生态状况,由于过分人为扰动下,部分野生物种灭绝,豢养动物人类直接食用,人类尸体火葬,人为地截断了食物链循环。食物链网状结构破坏严重、岌岌可危。

人类社会属性中城市作为人类群居生存的一种生活结构和模式,同样应该遵循生态规律。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类无限制肆意的扩张土地,走在城市化的快行道上,人们单纯的将城市化进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殊不知在人类为自己发展之路埋下了一颗又一颗的定时炸弹。自然利用自然灾害向人类发出了警示,在此人类活着还是灭亡的关键时刻。人类拯救自己,就必须拯救生态,而人类的心态决定了人类的态度和未来走向。人居城市的走向和定位决定人类的未来命运。生态城市的火狐体育平台app下载的解决方案和实现有可能成为人类自救的最后一棵稻草。

生态城市中人们遵循“道法自然”生态原则,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生死之道。在这种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动物肉体参与分解回归回馈自然过程背景下虽然“回归”生态循环中只是微小的环节,却也是一个都不能少的环节。人们把自己推到了解救生态循环的风头浪尖。死后的尸体何去何从,城市中的人们的尸体的葬式更成为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自然和社会问题。我们总是自诩人类具有高级智慧,为自己过去愚蠢的行径埋单!动物肉体为自然界提供食物链和营养流这个功能只能转嫁于大量存在的人类。人的肉体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能通过尸体完成“尘归尘”的生态轮回之路,挽救食物链,挽救人类自己。人类是情感的动物,无法接受赤裸裸的参与生态轮回之路,只有寻求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情感契合点,殡式革命是人类生存无法逃避的现实。

未来生态城市发展之路,返璞归真自然先行。践行生态城市理念之路,履行生态规律之道。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故去人的真正享受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和民生之路,找到人类肉体和心灵真正的归属地。

2各种葬法对环境的影响2.1尸体在食物链的重要作用

整个地球上,存在着数量繁多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为地球带来了活力、生的气息。每一种生物在地球上都有一个固有的定位,生态位。这些生物体都是通过被食这个过程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由单个的食物链构成。食物链概念由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与1927年首次提出(李俊清,2002),是在生态系统中贮存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递。食物链具有广泛联系性,无论是哪种物种灭绝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食物链不仅是食物的路径,更是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传递过程。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系统中根据职能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为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完成无机物制造营养物质的自养生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生命活动的能源。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分解者,主要指各种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以腐食为生的生物,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成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现在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直接导致多种野生物种的灭绝,食物链断裂缺失。人工饲养的动物大多都直接经过人体自身吃这个过程吸收。动物残体为自然界提供的食物链和营养流被截断。人类有责任为自己过去行径埋单。人类属于消费者,是以其他生物或者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当人类死后,尸体从消费链进入分解链,此时分解者将尸体“复杂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