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殡葬协会    
< a href=" ">注册   |   < a href="checklogin/">登录           

广安读者:“袁昌读烈士就是我大伯” -火狐体育官网在线登录

2011-06-10 03:31作者/编辑: 四川殡葬网 来源:华西都市报阅读次数:123

 

袁昌读的墓碑

    ●广安读者袁道静致电本报,说有个大伯与烈士同名,基本信息也对得上

    ●广安区民政局优抚股表示,将再次查阅相关史料最终确认

    ●我们仍在为川籍6烈士寻根

    “报纸上说的这个袁昌读烈士,肯定是我大伯。”昨天下午,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市民袁道静致电华西都市报说,他大伯也叫袁昌读,1949年从原来的广安县城参军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他的奶奶郭素芬(即袁昌读的母亲)还享受了几十年的抚恤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郭素芬到处寻找袁昌读,一直到80年代老人去世也没找到这个儿子。

    读者来电

    “袁昌读是我大伯”

    6月3日开始,本报连续刊登葬在湖北赤壁的6名川籍烈士的基本信息,发动读者、网友为烈士寻亲。

    此事迅速引起巨大反响,本报热线一天内接到近百个电话,询问烈士寻亲的相关情况,或者提供线索。

    昨天下午3点多,四川广安一名读者打来电话说,湖北赤壁142烈士墓群中,12排5号墓袁昌读同志应该就是他的大伯。

    这名叫袁道静的读者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的大伯也叫袁昌读,1949年从原来的广安县城参军离开后,再也没有回过家。

    袁道静说,当时袁家住在广安县城新南门一个叫团结旅馆的地方。奶奶郭素芬生有2子,分别取名袁昌读、袁昌武,袁昌武育有3子1女,其中袁道静排行老三,上有一姐一哥,下有一个弟弟。

    “那个年代,奶奶读过一些书,很会取名字,儿孙辈的名字都是她取的。两个儿子都是按照‘昌’字辈取名的,一个叫‘读’,一个叫‘武’,意思是希望儿子既要做读书人,又要文武双全。”

    而据烈士墓碑文记载,袁昌读烈士是四川省广安县人(现广安市广安区)、1949年10月入伍。这些信息和袁道静所说都对得上。

    烈士母亲

    曾苦寻儿子20多年

    第一个告诉袁道静“报纸上说的袁昌读就是你大伯”的,是一位小名叫“哑巴”的70多岁乡邻,“哑巴”老汉其实会说话,之前在广安县城开理发店,当年认识袁昌读。后来袁昌读的母亲郭素芬去县里领抚恤金,每次经过理发店时都会坐下来和他摆几句龙门阵,“哑巴”对此事印象很深。

    6月3日本报第一篇“烈士回家”的报道刊登,“哑巴”看到后马上拿着报纸坐车赶到广安区红旗街,找到袁道静夫妻后,“哑巴”激动地说:“这上面说的袁昌读,就是你家大伯。”

    “我开始还不信。”袁道静夫妇马上找到大哥和三弟,大家仔细看完报道,又核对了烈士的信息,这才确定袁昌读烈士就是自己的大伯。

    袁道静今年42岁,大哥袁道广也只有45岁,不可能见过这个1949年就参军离家的大伯。但他们的奶奶郭素芬生前曾反复提到过大伯的事。

    上世纪70年代,郭素芬还到广安、成都等地打听过袁昌读的消息。袁道静说:“六七十年代,广安有人从台湾回来,奶奶都会去拉着别人问,有没有见过儿子袁昌读,但每次都哭着回来。”

    袁道静还说了一个细节,上世纪70年代,每到过年前,有关方面就会组织军属、烈属聚餐,聚餐后,还会领到一张年画和一斤糖,“奶奶说,这些是政府的慰问,也算是大伯用命换来的。”

    民政部门

    马上查询相关资料

    昨天下午5点,记者将这些情况反映到广安市广安区民政局。该局优抚安置股办公室一名姓黄的工作人员表示,广安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走出去的战士很多,牺牲在外的烈士也很多。解放后,能确定身份的烈士家属都落实了相关政策,按期领取抚恤金。

    他说:“具体到袁昌读烈士的这个情况,我们将马上查询相关的资料,首先看看袁昌读是不是在广安的烈士名单里,然后核对当初领取抚恤金的原始记录,核对受益人的具体身份是不是烈士母亲郭素芬。如果这些都对得上,才能最终确认袁昌读烈士的亲人。”

    这名工作人员还承诺,他们会加紧时间查阅这些资料,9日一定会有一个基本结果,到时候会通知华西都市报记者以及袁道静本人。

    【最新进展】

    大山铺总动员为杨玉春烈士寻亲

    昨日本报刊登了《杨玉春烈士是自贡大山铺人?》的报道后,该镇上下非常重视此事。据该镇党政办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获知这一信息后,该镇马上组织人员查阅《大山铺镇镇志》,遗憾的是,并未从中找到关于杨玉春烈士的相关记载。

    昨天恰逢该镇召开基层村社干部工作会,全镇所有行政村都派人到场参会。会上,大山铺镇特意将“寻找杨玉春烈士亲人”一事作为重要议题,向所有与会村干部公布,并要求所有行政村抓紧时间组织相关人员落实。与此同时,该镇民政办也派人查找与此事有关的线索。

    到昨天晚上记者发稿时,暂未有杨玉春烈士的情况反馈。该镇党政办承诺,将继续全力搜寻杨玉春烈士的相关信息,一有线索将及时反馈公布。

    【信息征集】

    拨打本报热线为烈士寻找亲人

    连日来,华西都市报持续刊登“烈士回家”系列报道,为长眠于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的6名四川籍烈士寻找家乡和亲人。

    由于年代久远,相关信息和资料缺失,目前暂时还不能确定6名四川籍烈士的家乡和亲人。如果您知道这6名烈士的家乡和亲人的更多详细情况,请致电华西都市报。

    附:6名烈士基本情况

    黄兴华同志,1排4号墓,四川省峨边县人,1948年入伍,43军128师班长,1952年4月22日牺牲,36岁。

    潘吉成同志,7排11号墓,四川省绵竹县人,1946年8月入伍,58军军部班长,1948年8月入党,1955年1月17日牺牲。

    宋小沛同志,10排6号墓,四川省丹宜县家乡区宋家沟村人,1948年入伍,1949年入党,任两广纵队排长,1952年8月30日病亡,享年32岁。

    周士福同志,11排1号墓,

    四川省宣汉县人,1948年入伍,中南直属队学员,1952年10月8日去世,享年34岁。

    杨玉春同志,11排11号墓,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人,194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六纵队二营五连任战士,1954年8月10日病故,享年52岁。

    袁昌读同志,12排5号墓,四川省广安县人(现广安市广安区),1949年10月入伍,在湖北军区政治部招待所任战士,1952年10月20日病故,享年27岁。

    华西都市报记者阮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