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苏州市举行了第18次骨灰树葬活动。苏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朱庆华介绍,苏州自1993年开展树葬以来,已有约7200名亡者长眠于各地公墓的树葬区。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按照目前的年死亡人数和现有墓地数量计算,如果逝者都入土为安,6年内苏州就将无墓可葬。
“绿色殡葬”步履蹒跚
记者采访发现,价格和环保成了人们选择树葬的重要因素,“树葬每穴费用2000元不到,而墓葬的最低价格要1万多。”苏州市殡葬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树葬区若干年后将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而墓葬占用的土地由于用途特殊,几十年内将丧失其他功能,树葬一人只需约0.7平方米的土地,仅为普通墓葬的1/3左右,省地、环保,还省钱。
朱庆华介绍,从1993年始,苏州在传统墓葬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达到最大限度地不占地、少占地。从1993年苏州只有8家丧户选择树葬,到最近三年平均每年参加树葬的家庭都维持在100个以下,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仍然十分缓慢。
“无墓可葬”已在眼前
来自市民政局的统计显示,苏州由国土部门认定的经营性公墓用地2737亩,目前存量已不到700亩,目前苏州年均死亡人数在4.2万人。苏州市殡仪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个普通墓穴,加上公摊的绿化面积,大小在2平方米左右。如果这4.2万名逝者全部入土为安,每年将消耗84000平方米的公墓用地,现有的墓地将在不足6年的时间内全部用光。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苏州经营性公墓开始起步,大量上海人前来购买墓地,苏州也因此被称为上海的“后花园”,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在苏州每年清明两三百万扫墓大军的产生。随着墓穴用地紧张局面的出现,苏州市民政部门已经在前两年出台相关规定,原则上苏州市的经营性公墓只对苏州人出售。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苏州节省出了一部分墓穴土地,相对缓解了墓葬紧张的情况。
殡管所:大力发展骨灰堂
苏州市殡管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苏州的墓葬用地确实越来越紧张,除了限制外地人购买苏州本地的墓穴外,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其他措施,比如需凭借火化证明购买墓地,严禁豪华大墓出现等,对墓地的销售、使用情况进行控制。
他表示,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无地可葬”的局面,苏州目前正在大力建设和运营骨灰堂。目前苏州下属的5县市和吴中区都在大力发展骨灰堂殡葬,各市区都有经营性骨灰堂,下属乡镇则以公益性骨灰堂为主。常熟市更是在2004年就关停了下属的虞山公墓,从当年开始,当地老百姓在去世后,骨灰就已经全部进入骨灰堂。但该负责人表示,苏州倡导骨灰处理方式的多样化,暂时不会关闭下属的29处经营性公墓,也不会强制要求骨灰一定要进骨灰堂。
不过墓地小型化、绿色化将成为未来墓葬的发展趋势,苏州将在今年制定《推动绿色殡葬实施办法》,要求苏州全市29家经营性墓区都要有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等绿色接地殡葬方式,对于选择绿色殡葬的家庭,将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今年下半年,苏州还将出台一份殡葬行业科学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对各种绿色接地殡葬的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