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第40场新闻发布会
四川民政抗震救灾主要工作情况
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 陈克福
(2008年8月22日)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借这个机会,我就四川民政“抗震救灾、百日攻坚”工作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四川民政抗震救灾主要工作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中,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民政作为救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反应快速,组织得力。灾情就是命令,地震灾害发生后,四川省民政厅在第一时间组成多个工作组,由厅领导带队分赴灾区核查灾情,指导基层开展救灾工作。同时,迅即启动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成立了省民政厅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指挥部),下设七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和灾区民政部门快速对接,实现了第一时间的及时有力指导。针对民政救灾的实际情况,省民政厅先后下发了近150个抗震救灾指导性文件,及时指导抗震救灾和及时解决抗震救灾中的问题。通过积极的汇报,中央下拨我省民政救灾资金395亿元,目前已下拨各地救灾资金153亿元,有效地保障了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力地推进了农房安置灾后重建。协调省内外数十名民政系统的工作人员帮助重灾区基层民政部门开展工作,形成抗震救灾的巨大合力。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不论是重灾区或是轻灾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忠实履责,为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力筹集物资,确保救灾所需。灾情发生之初,各级民政部门把应急期间的救灾物资供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省民政厅5位厅领导负责此项工作,上百名人员参与接收捐赠、物资采购、分配调运等工作。一方面动员全社会向灾区捐献急需物资和现金,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向全国各地紧急采购救灾物资。物资到川后,克服种种困难,紧急调配各方面力量,通过空运空投、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人力搬运等方式,向灾区紧急运送。为确保救灾物资的高效快速运送,省民政厅在双流等5个机场和火车东站、省民政厅机关等多处设置物资接收点,派驻物资接收和调运工作人员,确保灾区所需物资不断供给。3个月来,省民政厅筹集、调运和发放帐篷138.1万顶,彩条布和篷布3484万平方米,各种食品3.35万余吨,棉被 228万余床,衣服132万余件(套),确保了应急期间受灾群众和抗震救灾大军的基本生活物资需要。全省各地军供站为过往抗震救灾部队提供食宿保障,有效地保障了抗震救灾大军的快速顺利输送。全省各级民政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募集善款,3个月来,省民政厅和省慈善总会共接收捐赠款28.49亿元,已用于灾区定向恢复重建项目10.7亿元,其余更多的是定向捐赠,目前正在做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待使用。接收了大量的境外捐赠物资,其中接收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420批次的救援物资:包括帐篷13.2万顶、篷布124.9万平方米、棉被47.3万床,以及医疗器械、生命探测仪、卫星电话、dna检测仪、工程机械等物资84.7万件(台、辆、套)。境内外救灾捐赠物资已分送灾区,用于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和灾区应急抢险。。
实施分类救助,保障群众生活。灾害发生后,各级民政部门把紧急转移安置灾区群众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抗震救灾的首要任务。灾区先后设立临时安置和救助点5100余个,先后紧急转移和临时安置受灾群众1200余万人次。对因灾无房可住、无生产资料和无收入来源的困难群众,按照每人每天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的标准实施临时生活救助。3个月来,全省共发放受灾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资金38.9亿元,救济粮18.6万吨,救助困难群众700余万人。全省共发放遇难者家属抚慰金1.15亿元。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纳入保障范围,全省已有4万余名地震受灾困难群众分别纳入了城乡低保。从7月1日起,全省城市低保对象按每人每月15元、农村低保对象按每人每月10元的标准再次提高补助水平。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对受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3个月来,接送并妥善安置了近万名的治愈返乡地震伤病人员。全省各救助管理站共接待救助地震受灾群众81718人次。
忠诚履职尽责,全力安置灾民。为了让受灾群众尽快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各级民政部门职能作用到位,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制定受灾群众安置政策,采取临时住处、过渡住房、永久性住房相结合,有计划、分阶段、分类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所。灾情发生后一个星期,5月19日民政厅在广元市利州区召开了灾民自建临时过渡安置房现场会,将利州区组织灾民自建过渡房的办法印发全省受灾各地,让各地向其学习。要求灾区民政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安置灾区群众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及时确定活动板房入住对象,规范有序组织受灾群众入住。针对救助安置点集中安置受灾群众多、管理服务任务重等特点,省民政厅及时会同省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工作指导意见,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建立了近300个临时党组织和临时社区管委会,切实加强安置点管理工作,注重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救灾工作,更好地为受灾群众服务。目前全省集中安置点已由最多时的5100余个减少到现在的2952个。3个月来,通过自建过渡安置房、省外援建活动板房、重建永久性住房等方式,99.9%的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全省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已实现了临时安置向过渡性安置的转变、相对集中安置向分散就近安置的转变、短期安置向永久性安置的转变。
突出救助重点,保障“三孤”人员。截至目前初步统计,“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全省新增“三孤”人员1349人,其中孤老645人,孤儿532人,孤残172人。各级民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妥善安置“三孤”人员。一是受灾地区的民政部门将他们就近妥善地安置到所属的社会福利机构;二是就近就便妥善地安置在灾民临时居住点;三是部分查找到亲属的由亲属代养;四是对“三孤”人员,按照每人每月600元的标准发放救灾补助金,补助期限3个月。通过以上方式,灾区新增和原有“三孤”人员,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另外,社会各届对“三孤”人员,特别是对孤儿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向民政部承诺将从今年12月起给每个地震孤儿发放生活补助费,每月600元,一直到孤儿满18周岁。
规范殡葬操作程序,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灾害发生后,各级民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5.12"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的相关要求,做到对死者的尊重,对活着的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负责,及时妥善处理遇难人员遗体,防止疫情发生。凡有亲属认领并愿意火化的由民政部门安排火化并免收火化费,对无人认领的按照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本着就近的原则按要求进行土葬,对遇难遗体做到了"发现一具、处理一具、不留后患" ,确保了灾区疫情不发生与流行。同时,全力配合公安部门对遇难者遗体的身份辨认及dna样本的提取工作。对遇难人员家庭,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落实抚慰政策,及时组织发放抚慰金,做好精神抚慰工作,努力保证遇难人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完成防灾减灾规划,全面启动农房重建。在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组织领导下,四川民政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牵头组织编撰《四川省汶川地震防灾减灾规划》,经省政府同意后已上报国务院。省民政厅会同财政厅及时制定了农房重建补助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倒损农房重建补助对象、范围和标准。目前已向灾区预拨农房恢复重建资金100亿元。3个月来,全省已发放过渡安置房补助资金27.3亿元,永久性农房重建开工21.3万户,已发放重建补助资金9.8亿元,维修加固农房115.6万户,发放维修加固补助资金4157万元。各级民政部门力争会同相关部门用1年半的时间,全面完成汶川地震因灾倒损农房恢复重建任务。
强化救灾物资监管,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各级民政部门切实加强救灾款物的监督管理,努力确保抗震救灾款物发放公开、公平、公正。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接收抗震救灾款物的情况,公开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救助和发放条件,公开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和国家支持政策,公开各种补助标准、补助对象名单和领取情况,公开定向捐赠款物情况和定向捐赠对象名单,公开村组民主评议情况和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发放审计情况,公开涉及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事项。通过切实的公开、公平、公正和监管措施,维护了捐赠人的意愿,维护了灾区人民切身利益,维护了抗震救灾的正常秩序。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四川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是一次忠诚尽职的大检阅,思想大考验,精神大洗礼。抗震救灾的实践,展现了四川民政对党忠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共克时艰的拼博精神,情系群众、恪尽职守、忠实履职的为民情怀。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亲临四川民政工作现场视察指导,给予鼓励和高度评价。回良玉副总理、李学举部长还专程到民政厅机关看望全厅干部职工,给予亲切鼓励和充分肯定。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四川省民政厅“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命名四川省民政厅为全国民政系统抗震救灾英<